市面上的空調,功能都差不多,能制冷,能制熱,也能除濕和送風,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的環(huán)境的使用需要,比如說夏天開制冷,冬天開制熱,梅雨天開除濕。不過,在這么多的空調模式里,人們最容易用錯的一種肯定要數除濕模式。
因為,在除濕模式下,潮濕的室內不僅變得干爽,而且溫度也會降低。所以,很多人在夏天也會開啟除濕模式,還說這樣舒適,比制冷模式省電,認為夏天沒有必要開制冷模式,開除濕模式就夠了。
夏天開空調,到底能不能開除濕模式呢?相比較制冷模式,除濕模式更省電,降溫效果還很舒適,是真的嗎?
空調的幾個常見模式,雖然效果不一樣,但其實工作原理都十分相似,因為空調本質是空氣調節(jié)器,通過壓縮機的作用,讓冷媒不斷轉換形態(tài)(期間會吸熱和放熱),然后通過換熱器和風機的作用實現熱量轉換,對室內環(huán)境空氣的溫度、濕度、流速進行調節(jié)。
在制冷模式下,室內機的蒸發(fā)器表面溫度會非常低,室內較熱的空氣遇到較冷的蒸發(fā)器,溫度就會降低,所以室內機會吹出“冷氣”,而室外機會把室內空氣中的熱量釋放到室外,所以室外機的風扇會吹出熱風。
在制熱模式下,換熱器的作用與制冷模式剛好相反,室外機的蒸發(fā)器(如今成了冷凝器)吸收室外的熱量,然后再把熱量釋放到室內,所以室內機會吹出“熱氣”,室內溫度提高,室外機的冷凝器(如今成了蒸發(fā)器)表面溫度反而更低,甚至形成結霜。
在除濕模式下,空調的運行原理跟制冷模式是完全一樣的,室內機蒸發(fā)器表面的溫度也會降低,從而降低室內空氣的溫度,并且把空氣中的熱量釋放到室外。
因此,我們甚至可以說,除濕模式就是制冷模式的“低配版”。
原因很簡單,較熱的空氣遇冷后會降低溫度,同時,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較冷的蒸發(fā)器,就會出現“冷凝現象”,生成冷凝水,并且通過冷凝水管排到外面。
所以,無論是開啟制冷模式還是除濕模式,我們都能發(fā)現,室內空氣的溫度和濕度都同時降低了,兩種模式都有降溫和除濕的作用(除濕模式下,我們會覺得溫度下降了;制冷模式下,我們會覺得口干舌燥)。
雖然除濕模式與制冷模式的工作原理一樣,但它們在具體表現上也有一些區(qū)別:
制冷模式下,室內機的蒸發(fā)器是大面積降溫,風機會主動向外送風,目的是加快空氣的流動,讓更大面積的空氣接觸蒸發(fā)器,從而讓空氣快速實現降溫。在這個過程中,空氣中的水蒸氣被冷凝,濕度降低。
除濕模式下,室內機的蒸發(fā)器并不會大面積降溫,而是會集中對一部分進行降溫,風機這時候也不會向外送風,反而是吸入室內的空氣,這樣做是為了快速降低空氣的濕度,盡可能多產生些冷凝水。所以,我們可以發(fā)現,在除濕模式下,空調是不能調節(jié)風速的,有一些空調甚至連溫度都不能調節(jié)。如果單純從除濕模式和制冷模式的效果來看,夏天開除濕模式,確實能夠達到降溫的舒適效果,而且也更省電(換熱面積更小,壓縮機和風機的做工更少),那是否說夏天應該開除濕模式呢?
答案是不一定!
上面也說過,除濕模式下,空調不往外吹風,而且換熱面積小,原則上省電了,但這也意味著空調的降溫效果會比正常的制冷模式差一些,降溫速度緩慢,制冷的溫度也只能達到25~26℃。
換言之,如果我們人體是比較怕冷的話,25~26℃是比較舒適的溫度,反之,可能會覺得又熱又干燥。
再有的是,除濕模式下,降溫效果一般,所以壓縮機運行的時間需要延長,壓縮機要持續(xù)做工,耗電量也會因此而增加。但在制冷模式下,制冷速度更快,室內溫度更早達到預設溫度,壓縮機在后期則可以停機或降低功率運行。
因此,我們可以得出結論,夏天能不能開除濕模式,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:人體感溫舒適度和環(huán)境溫度。如果我們本身比較怕冷,25~26℃就已經覺得比較舒適,可以選擇用除濕模式代替制冷模式。至于環(huán)境溫度,則要看室外溫度。如果天氣比較炎熱,比如說34~40℃的高溫天氣,是不適合開啟除濕模式的,原因上面也說過,除濕模式的降溫效果太差,室內外溫差大,壓縮機需要大量做工,耗電量反而會更大。如果天氣并不炎熱,比如說30~33℃的天氣,開始除濕模式會比較好(前提是人體感溫舒適度滿足),能達到省電的作用。
如果是28~30℃的天氣,開制冷模式和除濕模式,在耗電量上差不多,主要看我們想要達到快速降溫還是緩慢降溫的目的。
版權所有: 建通環(huán)境工程有限公司 蘇ICP備11002553號-1
技術支持:仕德偉科技